09月01, 2019

案例篇(八):个人IP打造之由跨界实现差异化定位

《花椒与鱼翅》

蛋被一切两半,搭配泡姜佐餐。那是我第一次去亚洲,之前几乎没见过晚餐桌上出现这么恶心的东西。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幽深黑暗,闪着威胁的光。蛋白不白,是一种脏兮兮、半透明的褐色;蛋黄不黄,是一坨黑色的淤泥,周边一圈绿幽幽的灰色,发了霉似的。整个皮蛋笼罩着一种硫磺色的光晕。

看到这一段话时,我笑出了声音,从来没有从这样的视角看过我们博大精深的皮蛋。我想,这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写不出来的关于皮蛋的文字,这样的皮蛋,突破了我的认知边际。太有趣了,简直妙不可言。

写出这段话的人是Fuchsia Dunlpo(扶霞.邓洛普),土生土长的英国人。在她的《花椒与鱼翅》这本书中,类似这样的文字随处可见。除了佩服译者的文字功底之外,我对这位英国大姐的文字能力也深表敬佩。

邓霞.扶洛普本尊

爱看美食节目的人,对于邓霞.扶洛普也许并不陌生。在《风味人间》第三期中,那个蓝色眼晴棕色头发,说着一口地道川普的英国女人就是扶霞·邓洛普。

title

在《花椒与鱼翅》这本书中,她讲述了她和中国的缘份,和中国美食的缘份。

1992年秋,以亚态地区新闻报道助理编辑的身份,第一次来到中国的香港,她说她“决定要亲眼看看那个国家。”从香港到广州,从来对胃保持着相当开放态度的她,面对广州人那种生猛的吃法,还是有点胆战心惊。从广州到桂林,再到长江三峡,她开始对中国沉醉着迷。

1993年她又去了中国台湾和西藏。在从拉萨回英国的路上,顺道经过了成都,在成都朋友的带领下,品尝了一下四川美食。对于成都的美食,她如此写道:

这可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吃所未吃的中国菜,在开眼界啊大开眼界。

不知道是被皮蛋所折服,还是被广州的生猛给折服,亦或是被四川的闻所未闻所折服,1994年她申请了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奖学金来到了中国。之所以未选择当时留学生普遍选择的北京和上海,名义上是因为四川有许多少数民族,便于她做中国少数名族研究的计划。其实在填表格时,她内心挨个出现的是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

她的研究计划因为中文的交流障碍,迟迟未有进展。她说,在成都这个城市,别说实现计划了,制定计划都根据不可能。她的意大利室友和成都的大爷大妈在街头打个小麻将,丹麦的同学在公园跟着一位老师傅学武术,那个洛杉机成功的电影制作经理则是成天和当地的七八姑八大姨聊着天。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扶霞.邓洛普也决定放飞自己,跟着自己的心走一次。

她一家一家的吃着成都街头的苍蝇馆子,去中国朋友家吃家常菜,和菜市场的菜贩子讨价还价,和餐馆的老板学做中国菜。骨子里对于美食的热爱,让她忘掉了自己曾经是剑桥的高材生,忘掉了自己曾经是伦敦大学的硕士生,一头钻进了花椒之中,甚至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去学习川菜。她说:

没有人会鼓励在学校考高分的好学生另辟蹊径,去餐馆当伙夫。我记得中学时把这个理想告诉一位老师,他难以置信,还笑我。所以我继续认真考试、好好学习,按照别人的期望来过我的人生。只有到了中国,离故土千里万里,而且几乎完全和过去了断,我才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终于,我能够对自己承认,我是做不了什么社会经济分析师的,甚至也当不了一名真正的记者。我就是一个厨子。

由此开始,一发不可收拾,四次获得烹饪餐饮界“奥斯卡”之称的詹姆斯·比尔德奖(James Beard Award)烹饪写作大奖,达到了一个厨子的人生巅峰。

从个人IP角度看邓霞.扶洛普

美食和爱情以及女人的减肥一起,构成了人类三个永恒的话题。因为普遍,因为永恒,古往今来,历朝历代,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美食类别,名厨都是多如牛毛。法餐、中餐、印度料理、日本料理、韩国料理......

如果扶霞.邓洛普只是做一个中国美食的厨子,她成为顶极厨子的可能性极小。与那些十几岁就进入美食界的抗把子大师相比,她进入的时间太短,想超越这些大师,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扶霞.邓洛普不是厨艺最高的厨子,但她是厨子中写作最好的作家,作家中写作最好的厨子,具备跨界能力。

剑桥大学的文学学士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给她了良好的写作能力和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力。作为一个厨子,输出的内容是菜谱,或者是一道道的菜肴。我们的扶霞.邓洛普则是用她最擅长的文字输出她最热爱的中国美食,由此成就了她在美食界的地位,四次获得烹饪写作大奖,成为了最优秀的美食作家。

个人IP的定位问题

在打造个人IP过程中,很多人面临一个问题:我擅长的地方,别人也擅长,而且别人比我做的还要好,我该如何做出差异化的定位?

扶霞.邓洛普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写作最好的厨子,厨艺最好的作家,通过跨界实现差异化定位。

本文链接:http://www.ipgeren.com/post/ip_new_case8.html

-- EOF --

>